编辑:admin 时间:2020/09/03 11:46:08

理事风采|殷健灵:于残缺中寻求完美

     


殷健灵,儿童文学作家。18岁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出版长篇小说《纸人》《野芒坡》《月亮茶馆里的童年》《轮子上的麦小麦》《千万个明天》《风中之樱》《甜心小米》系列等,散文集《爱—外婆和我》《致未来的你—给女孩的十五封信》《致成长中的你——十五封青春书简》《访问童年》及诗集、评论等,逾400万字。有《殷健灵儿童文学精装典藏文集》(十五卷)等作品系列行世。曾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冰心图书奖大奖、2015年度“中国好书”、中国台湾“好书大家读”最佳少年儿童读物奖、冰心散文奖、上海幼儿文学奖一等奖等。部分作品翻译成英文、日文、韩文、法文、瑞典文、西班牙文、越南文、阿拉伯文、波斯文等。


创作谈




于残缺中寻求完美

——《象脚鼓》创作谈


      

千手观音舞台照



如果没有写冬银的故事,聋孩子的世界对于我依然是一片空白。但正如庄子语——“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即便我写了这个故事,我依然没有完完全全和故事中的冬银合二为一。用聋人的话说,我是一个听人,听人,又怎能彻底了解聋人每一丝细微的心情呢?但是,我又多么渴望向我的读者分享他们的故事。

聋哑,是残障之一种,但是,所谓的残障并不是缺陷,而是人类多元化的特点之一;残障不是不幸,而是不便;甚至,身为聋人,却有着听人没有的长处——听人说不同的语言有隔阂,聋人的肢体语言却不分国界;因为代偿功能,聋人的视力优于听人;聋人的手语需要身体、表情和内心的完全配合,他们心手合一,简单而纯粹,他们在寂静中倾听内心的声音,保持了心灵的本真。
在精神和尊严上,无论是残障者还是健全人,我们是平等的。残障人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支持和理解。不仅如此,在残障者身上,更有让健全人去仰视的品质:他们于黑暗中体味着光明,于无声中感悟着韵律,于残缺中寻求着完美。成长中的孩子,需要了解另一种陌生的生活,以更加包容平等的心态去看待这个丰富的世界以及同自己“不一样”的人。
于是,我走近了聋孩子的群体。我努力地接近他们、了解他们、感受他们,并且用我心底最深刻的经验去设身处地地体会他们的境遇。冬银,不是来自单纯的想象,她是有原型的——她是2005年央视春晚《千手观音》舞蹈节目里轰动全国的聋人舞者邰丽华。当然,冬银的故事并不是邰丽华童年经历的百分百拷贝,冬银和她身边所有的人物都来自文学的虚构,而冬银是爱、尊严、平等、独立、坚韧、自省、梦想、勇敢、宽容相融合的化身。故事里的冬银创造了一个奇迹,而造就奇迹的,是汇聚于她身上的爱和理解。在她和她周围的人的身上,寄予了我对家有残障儿童的家庭、为残障事业默默奉献的人,以及不被理解的残障孩子的礼赞与感喟。
我要特别感谢为这本书的写作提供了无私支持和帮助的人——
美国圣克劳德孔子学院院长凯瑟琳·约翰女士,她多年来执着于聋哑儿童的特殊教育研究,是她激发了我的写作灵感。
舞蹈家邰丽华女士不仅接受了我的详尽采访,还热情地介绍我去往她的故乡宜昌拜访她的家人,我跟着她的父亲邰祖杰先生、母亲杜幼珍女士、姐姐邰莉娟女士的回忆重返了邰丽华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感谢手语翻译李琳女士和黑虹女士,她们将美妙的手语转化成我们的语言,同时也向我传达了她们对聋人的理解。
我还要特别感谢邰丽华孩提时代的韵律老师刘康宁女士、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皮云秀老师,以及宜昌特殊教育学校原校长杜红先生、副校长祝志锋女士和朱红女士,武汉教科院文洁老师,上海第四聋校副校长吴蓓芬女士,以及陆冬健老师、朱慧老师等的支持,他们充满爱心和科学理念的教育实践赋予了聋孩子崭新的生活和未来。
另外,要感谢聋孩子的家长杨梦圆女士,毕业于聋校已然创业成功的盛焕女士,以及上海第四聋校的全体师生们,谢谢他们的理解、接纳和无私的分享。
我们,所有的人,都愿意为残障事业的未来,也为创造更加平等、和谐、宽容、美好的人间尽一份微薄的力量。



         

小说中水老师原型刘康宁老师和童年的邰丽华